砖窑内,景永祥随手拿起两块贡砖,让记者体验临清贡砖“击之有声”的特点。
贡砖烧制基地,工人将烧制好的贡砖从窑内运出。
景永祥在向记者介绍砖窑的情况。
■ 核心提示 ■
6月13日是第四个文化遗产日,bob电竞体育博彩_博鱼体育-手机版官网临清贡砖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受到了专家关注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众多古建筑群步入维修期,贡砖需求加大的同时,贡砖砖窑几近绝迹,如今临清唯一的贡砖生产基地面临面对订单,无力承接的局面,产量成为贡砖生产的“瓶颈”。
走在临清运河岸边的旷野上,堆堆散落惨败的青砖,个个微微隆起的土坎不时可见,“这就是明清时期临清贡砖的官窑遗址,那个时候这里遍布着朝廷的官窑。”指着附近的一个土丘,一位当地老人如此告诉记者。老人眼中,似乎充满着对昔日繁华盛况的追忆。
翻开临清地图,一个个如东窑、西窑、张窑、陈窑之类的地名不断闪入眼帘,这些村子便是以当年贡砖烧制古窑命名的。如今,临清贡砖砖窑已不多见,可这些延续下来的村子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临清贡砖烧制的辉煌历史。
北京城,临清砖。走进北京城,我们会为故宫的霸气、十三陵的灵气所折服,然而在这宏伟建筑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临清贡砖。在北京城,不仅仅故宫和十三陵,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清东陵、清西陵,无不闪现着临清贡砖的身影。据了解,北京修建皇城所用贡砖,绝大多数都来自临清。临清贡砖撑起了北京皇城。
代代单传坚守古法烧制
“临清砖,北京城”记载了当年临清贡砖的辉煌,如今这一传统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渐渐没落,烧制贡砖的砖窑已经屈指可数。在临清西陶屯村,有一位名叫景永祥的老人,依然在执着地坚守着临清贡砖的烧制,默默地传承着这一传统工艺。
16日中午,记者在西陶屯村临清永祥贡砖烧制基地见到了景永祥老人。作为祖传技艺,烧制贡砖如今已经传承了200余年。老人年已古稀,作为临清贡砖烧制的第四代传人,是当地贡砖烧制技艺项目的唯一传承人。景永祥告诉记者,临清贡砖,开始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在北京城营建皇家宫苑城池,临清贡砖应运而生,成为专为皇家烧制贡砖的“官窑”。随着北京皇城建设基本结束,临清贡砖官窑烧制在清代末年停烧,前后共延续了500余年,但当地民间贡砖烧制几乎没有停止过。
“临清贡砖烧制,没有成文的制作工艺,而是作为一种不传之秘代代相传。”其中烧砖就是一道比较有学问的工序,景永祥将其称之为“商业秘密”,需要在慢慢的烧制过程中积累。
据介绍,一窑砖,烧制需要30天,在烧到20多天的时候便要停火。至于什么时候停火,很有学问,火候掌握不好,烧制出的贡砖质量便会大有不同,这个时候便需要熟练的窑工去闻砖窑里冒出来的烟的味道,“当烟发出香喷喷的气味时,就可以停火了。”至于老人闻出的“香喷喷的气味”到底是啥味、如何掌握,老人避而不答。
如今,老人的儿子已经在窑上工作,成为该窑贡砖烧制的第五代传人,继承着贡砖烧制这门祖传技艺。
民间作坊烧出御用贡砖
乍走进景永祥的贡砖烧制基地,记者心里有了一丝失望:烧制基地没有想象中的办公区域,没有轰鸣的机器设备,有的只是旷野中一堆堆的土坯,和几个并不高大的土丘,与其他普通红砖厂并无两样。要说差别,烧制后贡砖清一色的青色成了与其他普通砖厂唯一的不同。
临清贡砖成为皇家御用特制产品,自有它的独特之处。临清市文化局有关人士表示,临清贡砖烧成后“击之
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景永祥告诉记者,临清贡砖之所以有名,主要由于临清的水土好。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很多地方的土为“莲花土”: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这种土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硬度不可替代。
当年,国家文物所曾用回弹仪对临清舍利宝塔上的临清古砖进行测试,硬度最高达到了270号,比许多石头的硬度都高;而且,临清的水质好,当时的漳卫河水质清澈,碱性很小,适宜制砖,独特的地理条件成就了临清贡砖。
在永祥贡砖烧制基地,记者看到,贡砖砖窑外面看上去如同一个土堆,入口处一块熠熠闪光的铜牌显示着“ 土堆”与其他砖窑身价的不同,铜牌上写有上世纪80年代制作的“临清贡砖窑”五个红色大字,古色古香。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了两个并排的贡砖窑,景永祥指着其中的一个砖窑告诉记者,这是当年自己建造的第一批窑,为“马蹄窑”,因砖窑外形像马蹄而得名,此外,基地还有四个“坛子窑”。
在一个刚刚烧制好的砖窑内,景永祥随手拿起了两块贡砖,互相敲了敲,清脆悦耳,“击之有声”是临清贡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断档之苦逼出贡砖传人
临清贡砖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此间,临清贡砖生产一度经历了令人心痛的“断档”阶段。
清末以后,随着北京城建设的基本结束,“官窑”停烧,但在民间,仍有一部分小型砖窑延续着这一传统制作技艺。
上世纪60年代,新型材料小红砖出现,由于小红砖比青砖制作成本低、工序简单、 周期短,受到了bob电竞体育博彩_博鱼体育-手机版官网生产者的青睐,古法青砖生产遭遇寒流。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故宫、天坛、光岳楼等古建筑先后展开维修,当地纷纷来到临清购买贡砖,但结果非常失望——历史上曾经名震全国的临清贡砖,这时已经几乎没有人烧了!”临清市有关人士无不惋惜地表示。
“断档”之痛让临清人感到了古法技艺的重要,也逼出了贡砖烧制的传人。
景永祥作为祖传贡砖烧制的第四代传人接过了这根接力棒,如今老人唯一的儿子也在窑上工作,成为第五代传人。“这门技艺不能丢在我的手里。”老人信心十足地表示。
产量难扩容订单不敢接
“蓬莱的贡砖供应是从2003 年开始的,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如果江北古城这个订单签订后,就不敢再接订单了。没有这么大的生产能力。”景永祥告诉记者,按现在的生产能力开足马力生产,目前已经接到的贡砖订单也需要烧制到明年下半年。
“烧制一窑贡砖,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一个窑每年最多烧制十二窑贡砖,产量有限。”景永祥告诉记者,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古建筑物的修葺,临清贡砖需求量开始增大,订单逐年增加,但贡砖产量成为了一个最大的制约“瓶颈”,一度出现面对订单“ 吃” 不消的状况。“前期台儿庄古城修复,有一个300万元订单的大买卖,但由于产量有限,这个订单愣是没敢接。”
1988年,景永祥在这里建了第一个窑,如今,砖窑已增加到了6个,基地规模也扩大到了30亩,但目前的生产能力依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我正准备在基地的东边再新添两座窑,扩大生产规模。”
贡砖烧制有着特定的程序,产量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门古老技艺的发展。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贡砖不仅在一个时代书写着辉煌,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具有生命力。
临清贡砖,继承的同时更需要发展。仅靠一个基地延续一门技艺的传承,仅靠父传子、师传徒的家族式的传播,临清贡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为了保护发展临清贡砖这一遗产,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保护计划,设立保护研究机构,建立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大资金投入,力争使临清成为全国知名的古建筑维修用砖生产基地。
临清贡砖,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技艺,期待新生。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