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爿(音“盘”),是浙江东部农村对残砖烂瓦的一种俗称,也曾经是当地的一种建筑材料。或许是被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所吸引,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乡村案例——宁波案例馆,瓦爿这一不起眼的废旧之物,构筑起别具特色的外墙,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完成这一作品的是来自宁波的倪良夫及其手下的一批能工巧匠。
宁波案例馆长53米、宽20米、高13米,其外墙使用了40多万块明清时代的瓦爿,如书本一样层叠摞起,犹如“披”上了一件纹理清晰、式样别致的外衣。青灰底色中,几缕暗红色瓦爿飘浮在上,犹如晨曦中的朝霞清新明媚。展馆屋顶,30棵新移栽的树木,带来了绿色和生态的气息。
历史上,瓦爿在浙东被作为建材,是因为当时物质匮乏,老百姓只有捡拾富贵人家丢弃不用的残砖烂瓦,才能盖一两间简屋遮风避雨。久而久之,砌瓦爿墙,成了浙东的一种传统建筑工艺。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瓦爿已几乎无用武之地。
“这些年旧城旧村改造越来越多,大量瓦爿都被当作废物,无人理睬,甚至成了难以处理的垃圾。实际上,瓦爿里不仅蕴含着历史和文化,也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建材,是应该被保护和传承的民族遗产。”倪良夫说。
倪良夫今年47岁,身材同样魁梧。他从小就喜欢捣鼓物件,十几岁就跟着大人砌墙盖房,也喜欢将老建筑遗留下来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以及手工琢磨细致的石板保留下来,但将普普通通的瓦爿变废为宝、点石成金,还是近几年的事。
2003年以来,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的倡导主持下,对瓦爿加以重新利用的建筑样式,重新出现在宁波、杭州等城市,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其间,出自倪良夫之手的瓦爿墙,艺术美感格外强烈。为了充分体现王澍的艺术构思,唤回瓦爿的生命,倪良夫不惜拿出多年所藏。
王澍告诉记者,一开始,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城市不应再有这种传统的建材和建筑样式,甚至在农村,新的民居也很少再采用瓦爿。但千百年形成的民族传统不名轻易丢弃,也不应仅放在博物馆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不能把老建筑都推掉;而把城市里的东西和做法简单搬到农村,也不可能持续。
他说:“可能倪良夫并不懂得全球气候变化、低碳这些大道理、新名词,但正是有这批民间能工巧匠的坚守和创新,中国最宝贵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才没有夭亡。”
走进结构完工的宁波案例馆,许多内墙装饰也是整齐美观的瓦爿,其中不少瓦爿上烧造有“福、禄、寿”字样以及美丽的纹饰,让人不由驻足细细观赏;而一些混凝土墙体则呈现出竹子的纹理,增添了几分自然和乡土气息。这些瓦爿中间的墙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建材,同样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宁波案例馆以中国著名乡村——滕头村为蓝本,展示主题正是“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
倪良夫的头发似乎总是乱糟糟的,就如他手中忙不完的活。他用带有浓重方言的普通话对本刊记者说:“我觉得瓦爿是可持续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象征,可以成为建筑与装饰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希望明年世博会开幕后,能有bob电竞体育博彩_博鱼体育-手机版官网观众认同和喜爱宁波案例馆,进而对传统建筑产生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