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的机器陷入沉寂,忙碌的工人不见踪影,灰色的砖块成山地码放在厂内,降价贱卖的牌子挂在厂门口,跌破成本,依然门可罗雀……
记者近日辗转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境内北川、安县几家免烧节能砖厂,目光所及,都是以上景象。
砖厂建成 市场消失
“我们于2008年9月从外地来绵阳投资240万元,建了一条生产线,2009年2月正式投产,共产砖100余万块,只销出去40多万块。”5月4日,安县盛达建筑材料厂老板陈中飞对记者说。
同日,记者一路走访,安县梓粱砖厂、建倩免烧砖厂、佳兴免烧砖厂、三多免烧砖厂,北川兴安砖厂、广建砖厂莫不如此。
5·12大地震后,绵阳迅速进入灾后重建,这批免烧砖厂的出现,缓解了前期灾区建材供应紧张的压力,以及消化处理大量地震废墟。2008年7月22日在绵阳市政府支持下第一家免烧砖厂在北川擂鼓镇开机生产,截至同年11月,已兴办免烧砖厂达124家。
“当时灾区各级政府欢迎我们办厂,手续从简,专人联系,只要求快点生产出合格的标砖。”安县免烧砖协会会长、安县川北建材有限公司老总俞慧麟向记者描述了当初的情形。
他说,“投产之初,由于大批农房重建,而烧结砖又供不应求,因此免烧砖格外好卖。政府还专门限价,每匹砖价格不得超过0.32元。”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状况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到2009年4月就完全卖不动了,许多免烧砖厂生产周期3至4个月就全面停产,积压砖价格一降再降,仍无人问津。
“砖厂停产,欠下大量债务,场地租赁费、人工工资、水电费仍在产生。”成为每家砖厂面临的共同问题。
陈中飞对记者说,“我现在是东躲西藏,不知以后的日子咋过。回厂,当地农民要租赁费,电管所要电费。回家,民工又上门索要工资,银行也催要贷款。”
据俞慧麟介绍,灾后重建,绵阳全市范围内兴办的免烧砖厂达300多家,总投资额约5亿元。投资商大多来自浙江、河南和广东。资金的构成则为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私人债务。
节能环保建材受冷落
免烧砖产品符合我国“保护农田、节约能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发展建材总方针。该种材料强度高、耐久性好、尺寸标准、外形完整、色泽均一,是一种取代粘土砖的极有发展前景的更新换代产品。
“免烧砖比烧结砖抗压力好,污染少,比烧结砖使用年限至少长20年,尤其在地面工程上。”辽宁援建人员、监理工程师冷守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