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后,我们走出商店重又向缅因桥的方向而去。沿途看到了马路边几乎等距离的一处处排水孔边,尚未流完的显得有些激越的雨水正从不同的方向流进长方形的孔内,前后路面上没有任何积水,大路光洁如旧。
现在在北半球正是夏季高温,暴雨洪水如火如荼。一场大雨下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立刻可以使得整个城市变成汪洋一片,水漫金山、街道行舟。要建设真正完美的宜居城市,功夫不仅在地上,还应注重地下部分,因为它才是整个城市的脉络,这一点在我游历欧洲的时候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
西欧曾是最发达的地区,有着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画、教堂和街道,然而,这只是其表面感观。而人们整天踩着的古典主义街道,它的下面却有着极其科学和令人震撼的地下工程。巴黎的地下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除此之外像德国、荷兰、维也纳、伦敦等地的地下设施也是十分齐全而高性能的。
德国是欧洲很发达的国家,这不仅体现在工业和科技上。在德国行走,不论你在哪座城市都会看到许多巴洛克式或哥特式的建筑,还有永远清洁的街巷、房舍,以及每家凉台上或窗台上摆放的一盆盆美丽的鲜花。吸引你的固然是目之所及的地上部分,不过脚下各种道路上不同建材的使用,以及路边的排水孔、洞等地面设施也是人们需要参观的重要部分。步行在法兰克福、科隆、慕尼黑等城市街道上,只要你留意就会被它们所吸引。
在德国即使是再大的雨,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的情况,这恐怕与其城市的地面透水设施有关。那天,在法兰克福参观完罗马人广场后,就遭遇了一次不小的阵雨。此时大家正在赶往去缅因河大桥的路上,灰蒙蒙天上豪雨如注,密密麻麻地落在马路上、花园中、庭院里。路面上被雨线激起一阵阵的水雾,伴随着无数的水珠击打着四周,我们踩着湿滑的马路暂时躲进了附近的商店里。隔窗而望是对面的马路和不远处的街巷,尽管雨水不是暴雨性质的,但也够得上大雨级别,且也足以聚集起一处处的水潭。但是原本明亮的马路和宽敞的街道却是光亮依旧,没有因雨水的不断增加而风生水起,想必是已流入了地下排水道里,而路上的所有车辆仍然往来如梭、穿流不止。
雨过后,我们走出商店重又向缅因桥的方向而去。沿途看到了马路边几乎等距离的一处处排水孔边,尚未流完的显得有些激越的雨水正从不同的方向流进长方形的孔内,前后路面上没有任何积水,大路光洁如旧。我们的台湾导游也边走边向大家讲述着有关德国和欧洲城市排涝设施的情况。德国的市政是根据不同的区域铺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及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砖本身就透水,砖与砖之间再采用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
透水地面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也平衡了每座城市的生态环保系统。既补充了地下水,也使得地面透气,地气通透,以达到冬暖夏凉透雨、化雪等多项功能。如此可以增加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适度,还可以吸尘、吸附噪音及有害气体等的作用。据介绍,为了防止下水道的拥堵,德国的市政部门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们在地下管道的每个铁篦子下放有一个铁制的篮子,就如同家用水池子里的水漏弯管,可以接纳路面顺水而来的污物,使其不能被冲进下水道造成堵塞。如此,清洁部门也很容易打扫,清除篮子里的垃圾再将其复位。如此就能够防止地下水道井盖的堵塞,有效而迅速地排水。
之后我们到达了横跨缅因河的绿色拱形钢桥上。雨后的天空阴云尚未散尽,空气中仍然含有较浓的水汽,湿润、清新的空气令人耳目一新。抬眼望是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古典主义楼房和教堂,再有就是被雨水冲洗过的更加浓郁的植被。而更为突出的是,从沿河岸相等距离间的那一处处排水孔内流出的一道道小溪,顺着漂亮、坚固的堤岸缓缓下泻,那是从马路上的排水孔流出的雨水正在继续它们的行程,在此地变成了美观养眼的风景线。很快这些自天而降的“天水”汇入奔腾不息的缅因河,奔向下游,奔向海洋。
其实,不仅在德国,在欧洲其他地区也都是非常注重城市的排涝及防洪。地势低国荷兰沿海的几座大城市大都低于地平线几米,而且最大城市鹿特丹整年几乎都在雨水中度过,暴雨频繁。该市还在部分地区实施了干湿两用的水循环网络,修建水池。即雨水大时,水通过管道循环系统从蓄水池里分流,雨水小时便储存在水池中备用。若没有雨时则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形成了多功能的公共场地。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