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手书·寿
历史:兴旺腾达自“大口金”
大旗头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钟姓和郑姓的始祖迁入到这里开村定居。据称当时村里水系发达,村东北处的码头旁建有大桥,因而被叫做大桥头村。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到曾经阡陌纵横的水道了,多数被填平成为村民建房的宅基地。之所以改名叫做大旗头村,与这个小村落的传奇发迹史有关,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村里郑姓第六代世孙郑绍忠。
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郑绍忠,原名金星,别字参泉,因为“口大能容拳”,且饭量多达六、七碗,因而有了“大口金”的绰号。“大口金”年轻时候争强好胜,曾失手打死一道士,为了避衙门追捕,加入了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农民起义军,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兵围剿,“大口金”杀起义军首领归顺了清廷,并改名郑绍忠以表示效忠朝廷。
曾参与清剿太平天国起义的郑绍忠深得慈禧太后喜爱,一路官运亨通,1894年,和慈禧太后同一年六十大寿的郑绍忠还收到慈禧亲笔书写的“寿”字。官拜广东水师提督、加尚书衔的郑绍忠上任伊始,便处在清朝水师革新的前端,他扩建、增建炮台船坞和海军基地,购造新型船舰、招募水师、组织团练、编绘海图。同时,他还扩建了一些军事工厂和海军基地。
郑绍忠的这段历史被后人用连环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了村里郑威将军家庙的墙壁上。据说郑绍忠死后葬在村西南向的老虎岗,从村里远眺,绍忠墓“如大旗飘展”,于是后人改大桥头村为大旗头,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郑伯告诉记者,他的太公郑绍忠建造现在我们见到的这片古建筑群,还是慈禧太后颁旨并拨款的。慈禧太后听闻臣子在老家尚无像样的居舍后,下旨要求国库拨金修建。当地并无建筑所需的条石,郑绍忠就利用镇守虎门、重修炮台的机会,在虎门开辟了两个采石场,共用二百多名石匠日夜开山采石,专程经水路运回三水。建设过程不仅费工而且费时,据说,仅建造“尚书第”就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这座庄园包括建威厅、孔雀厅、酬思楼、会客厅、书房、休息室、卧室、花园、佛堂、猴子楼、鸽屋、马房等,还有一间可装谷六七十万斤的大谷仓。
据郑伯介绍,郑绍忠原本准备对全村郑氏家族所在的区域进行整体改建,由于受到长房支系的抵制,最后修造的重点区域集中在他自己这一支。村里其他的民居朝向都是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向,郑绍忠集中修建的建筑群朝向均为正东西向,取“紫气东来”之意,他的尚书第也建在了郑氏宗祠的旁边,显示了其突出的地位。
不只是郑绍忠,郑氏其他族人也进一步完善了建筑,最终形成了现在整齐密集的村落。整个大旗头古村占地面积达到了五万多平方米,郑伯说,“我太公娶了11房老婆,阿爷娶了8房,阿爸也有两房,人丁兴旺”.如今,大旗头村已经成为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之一。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好,也与郑绍忠有关,据说,在大旗头古村建好以后,郑绍忠曾立下规矩:住进大屋的人,不得随意改建房子,10年内出售也得卖给本村郑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