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研究基地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高峰论坛“2012:多重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开幕。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教授共同主持。论坛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以及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等嘉宾,就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走向这一议题展开了涉及危机成因和改革方案等多方面问题的学术讨论。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到会致辞,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教授、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左学金教授等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
李扬教授首先做了以“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经济改革”为题的报告。李教授认为本次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他将危机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点:一,过度消费和过度负债的经济发展方式;二,发达经济体失衡的产业结构;三,高杠杆化的金融创新;四,高赤字率和高债务率的财政问题;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货币制度。因此,李教授认为,要想真正恢复经济,发达经济体必须在上述领域的调整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广大新兴经济体可望逐渐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国应该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调整经济结构。
随后,王国刚教授针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演讲。王教授从市场经济多元化自由选择的应有之义出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选择应该是建立多元核心货币体系,而非以一种货币取代另一种货币。王教授继而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利益选择问题,他从贸易条件、私人资本输出、政府投资和金融路径四个方面切入,分析了成为国际货币后必须承受的贬值压力,进而做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在政策层面一定要慎重的提醒。
接下来,袁志刚教授从现实出发,全面分析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袁教授总结了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海外经济下滑、投资增速减缓、消费增长受限、房价下跌、流动性下降。总之,在长短周期双重叠加压力下,中国宏观经济下滑明确,硬着陆风险上升。面对这一形势,袁教授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推动土地资本化、推动城市化和人口集聚、推动资本与年轻劳动力及高回报的实体经济产业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张平教授依循结构主义的思路,分析了中国潜在增长中的一系列结构性因素。张教授通过实证数据建立了中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均衡模型,由此得出了以潜在增长率为基准的政策干预思路。通过长期潜在增长率的计算,张教授解释了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逆转问题,并且探讨了城市化、服务业发展和人口红利等多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得出了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效率机制、“自主创新”驱动等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机制。
最后,华民教授的“危机深化中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报告将本次高峰论坛推向了高潮。华教授认为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作为一次长周期调整,仍处于深化的过程中。他从技术进步、就业乘数外溢和老龄化三个角度解释了当前凯恩斯主义失灵、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原因,并得出了走出危机最终要靠企业家创新的结论。在分析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华教授指出政府财政扩张的政策带来了体制上国进民退、产业上产生挤出效应、金融上利率上涨的后果,这些后果叠加上汇率升值等外部效应后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危机程度。华教授直言,不当的政策干预是造成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摆脱“滞胀”的可能,中国长期需要解决体制问题(依靠市场还是依靠政策)和禀赋再造问题(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