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这个目前还不被老百姓普遍所熟知的名词,正在悄悄颠覆着中国目前传统的建房观念。目前,住宅产业化已经在合肥“生根发芽”,并将在保障房上铺展开来,明年,它又将走进商品房领域。而住宅产业化给合肥带来的幸福感,将不仅仅是建房速度上的革新,更在于建筑材料环保节能性和安全性上的提高。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你住的房子就是像搭积木一样建造起来。
滨湖新区拆迁安置房将采用住宅产业化模式
记者:常听说住宅产业化就是像搭积木那样建房子,这样理解正确吗?
陈新胜:住宅产业化其实是用新型工业化方式完成住宅建造的全过程,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能耗、保护环境、提高住宅品质的目的。与传统建设方式不同,住宅产业化是将房屋的楼板、墙体、楼梯、阳台等“零部件”在工厂按统一的标准生产好运到施工现场,再把这些现成的部件“组装”起来,而不是现场砌筑,一幢现代化的楼房就像搭积木一样被“搭”起。
记者:住宅产业化有什么好处呢?会不会有质量问题?
陈新胜:前期都是在工厂完成的,没有搅拌机,看不到灰尘,非常环保。住宅产业化的实惠在于,一方面,推进住宅产业化有利于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大大缩短工期,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开发成本,能有效减少房价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产业化生产的住宅建筑部件具有更高的标准化特性,各环节之间的吻合度更高,杜绝墙体开裂及渗水等质量通病,全面提升住宅的质量和品质,达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标准,居住者的生活成本大幅下降。
而质量则不需要担心,都是符合国家标准设计的。合肥引进的都是国内住宅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研究这个十几年了,有了成熟的技术。
记者:合肥计划将住宅产业化打造成千亿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陈新胜:合肥市目前已有长沙远大住工、吉林亚泰集团、黑龙江宇辉集团、上海城建集团等国内住宅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合肥,今年40万平方米保障房产业化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6万平方米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学生公寓、专家楼产业化项目将在年内开工,滨湖新区118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也会采用住宅产业化的模式。
下一步合肥市将启动住宅产业化千亿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健全住宅产业化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合肥市产业化住宅地方标准体系,包括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部品部件生产的标准体系,完善工程造价和定额体系。
明年底,全市住宅产业化达300万平米以上
记者:住宅产业化主要在保障房上试点,会不会在商品房上推广呢?
陈新胜:从2013年起,我市将在普通商品房开发市场推行住宅产业化建造方式,要求普通商品房开发项目每年按一定比例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进行建设,并且逐年增加。目标是把住宅产业化打造成一个千亿产业,打造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13年底,全市住宅产业化产能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房、拆迁安置房、商品房等住宅产业化项目实施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达到70%以上。
记者:住宅产业化会给合肥的房地产业带来什么?
陈新胜:现在小工一天要两百块,如果是技术工工钱更高,而且越来越难招人。住宅产业化的实践将加快转变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转变为集约型科技密集型产业。未来房地产业发展不能建立在大量的资源能源投入和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上,而是要以整体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带动产业持续发展,由传统的建造业转为先进的制造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住宅产业化将肩负起合肥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
记者:合肥发展住宅产业化,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陈新胜:合肥发展住宅产业化关键在于制定适应本市特点的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对住宅建设成本的控制、全面系统地理解和认识住宅产业化的内涵。
目前,与传统建筑相比,产业化住宅的建造成本偏高,不利于市场推广,因此现阶段要加强对产业化住宅建设成本的控制,研究有效减低建设成本的方式。现在有的企业在所开发项目上用了些新技术、新产品,或者在施工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用到工业化方式,就把它理解为产业化,这是不确切的。对于产业化住宅今后要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否则在住宅产业化推进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良莠不齐的情况,也不利于住宅产业化健康发展。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