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中小企业
既然经济增速回落基本已成定局,那么这种回落是短期调整,还是趋势性转向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已下了一个台阶?
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经济的适度回落有利于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姚景源认为,8%对于中国经济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增长速度,一旦低于8%就会遇到失业、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8%-8.5%的经济增长率是可以接受的,而目前的结构失衡状况已经很严重。过去十年,消费率从占GDP的62%下降到47%,而储蓄率从38%上升到了53%,意味着有一半的GDP用于投资。如果结构调整不好,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降到6.7%,而如果能够实现结构调整,则未来还可能实现9.3%的高速增长。
有经济学家认为,在中国经济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所谓的“退出政策”推行的不是太滞后而是太急了。姚景源也表示,刺激政策的退出意味着要让经济恢复常态,让市场自身的力量推动经济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在政策退出的过程中,市场力量中的中小民营企业实际上是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挖掘制度红利
与看淡的“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资源红利”不同,“制度红利”依旧被经济学家们抱以很大的期望。姚景源认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还是改革开放。
而滕泰认为,中国制度红利的空间比任何国家都大,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同时土地也是国有的,产权机制进一步明晰之后,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凡是没有效率的、垄断的地方都有制度红利可以挖掘。”
“中国体制上的问题还是很多,解决问题就是改革。”李迅雷告诉《英才》记者,“放松管制,降低进入门槛都会产生红利。”
姚景源认为,稳增长、调结构都必须与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紧紧结合在一起,把政府从第一线退下来,转化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财政支出压力才会减少,这样财政政策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于中国依旧是一个城市化率只有50%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对中国经济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需要重视一个问题,投资的主体不应该是政府而应该是企业。在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情况下,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形象工程不可避免,大量投资最终并没有形成生产力。
孙立坚则建议把改革之手延伸到产业链上游——资源、金融等领域,因为这些行业在危机后形成了一定的垄断优势,在下游制造业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下,上游资源、金融领域过多挤占了下游制造业的利润。应该通过改革打破上游领域的垄断地位,提升经济效率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