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天安数码城,历经20年市场化探索,从工业园向新型科技园成功转型,逐渐成为上市企业的摇篮。
近20年来,我国的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政府色彩浓厚、缺少专业化人才、经营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等弊端也暴露了出来,使得科技产业园呈现出数量多却质量不高的局面。
9月11日,中国工业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2013夏季达沃斯·财新夜话环节谈到此问题,他表示,产业园区、孵化器在建设和管理机制上,应该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产业园走市场化路径,深圳市福田区天安数码城表现得尤为典型。
顺应市场发展趋势
天安数码城一枝独秀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港台企业已经在深圳福田区的上海宾馆往西的车公庙一带投资设厂,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生产。1990年,香港联合集团下属公司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深业泰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开发车公庙工业园区,这就是后来天安数码城的前身。
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使得深圳的发展再次提速,为了给工科贸企业腾出发展空间,一些港、台企业进一步将工厂迁入成本更为低廉的东莞、惠州等地,原有的厂房转变成了企业的展销厅和设计部,而空出来的大厦,则成了“工业大厦”。天安数码城集团财务中心副总监朱黎超说:“园区最初建起的4栋大楼,层高比较高、户型也较大,这样的设计也是为将来转变为工贸园做准备的。”
到1998年,深圳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深圳市CBD迁到了福田区,离天安数码城园区只有2公里。为了进一步激活市场,天安数码城进一步探索土地集约化,物业形态高空化发展的尝试,为高新技术提供量体裁衣的研发办公空间和办公环境。
民航凯亚是一家以服务航空公司、机场,承担本地区民航网络、民航订座和离港等系统的设计、建设、开发和维护的公司。由于笨重的大型交换机对楼板承重、楼层层高,用电负荷、室内通风等均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的写字楼根本满足不了其办公需求。多年后,当时负责找办公场地的工作人员回忆起,跑遍了整个深圳才在天安数码城找到办公场所的情景仍苦笑不已。
随着科技企业对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需求越来越高,天安数码城再次探索土地资本、科技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在“先行先试”的政策鼓励下,民营企业允许通过产权购买的方式拥有园区物业,并通过物业进行抵押融资,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一位业内人士说:“相比而言,民营科技园内的企业更具敏锐的洞察力,更贴近市场化的需求。”
聚作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玲说:“从2000年初搬进天安数码城园区,办公面积不到300平方米,年产值不过千万元;发展到现在,聚作照明已经是一家办公面积1000多平方米,年产值几个亿的公司。”能够取得迅速发展,肖玲认为,与公司早期的选址分不开。“天安数码城提供了我们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这些,是当时深圳写字楼普遍做不到的。”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对园区的一次考验,深圳其他商业物业写字楼空置率高达40%—50%。而天安数码城早期以科研、创新为落脚点的设计和招商思路,正好吻合了大量民营企业生产环节往外迁,研发环节往里搬的市场动向。根据天安数码城投资发展部对园区数百家企业的调研,期间天安数码城园区物业的空置率仅为5%—10%,其抗风险力明显高于其他园区和商用写字楼。
金融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工业区、写字楼的空置,城市的空间、容量需进一步优化更新,传统的产业需要进一步升级换代。2009年,天安数码城提出“城市产业综合体”发展思路,扮演着企业进化推动者的角色。
民营科技园活力非凡
渐成上市企业摇篮
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创立科技工业园区被证明是推进工业技术升级的有效途径。
1987年,第一家国字号的产业园深圳科技园总公司的办公楼交付使用,深圳科技园从纸上的规划蓝图变成了看得见的现实。因为取得了看得见的进展,同一年,国家开始鼓励大力发展科技园。
当时,大多数园区都是政府规划、投资兴建的,国字号科技园依赖政府政策、税收补贴大包大揽,起步之初,成效显着。但随着市场的调节力度越来越强,国字号科技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成长环境太过安逸,许多企业在进入园区以后,发展后劲有所减弱。此时,适应市场规律的民营科技园呼之欲出。
天安数码城的成立回应了这一市场趋势。园区内的信息、研发、资本和人才,完全按照市场需求配置。
面对园区的一派繁华,天安物业品质总监胡彤女士称:“这里就是一座应有尽有的"城中城",有办公区,住宅区,商业街区,还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配套,许多人可能不懂产业综合体,也不理解天安数码城模式,但他们知道这里有几家美味的餐馆,有一些高档服装展厅。这就形成了一种氛围,能够留住一个企业、一群员工的氛围。”
今年11月1日,园区的第一代创业者,如今已经上市的得润电子(002055,股吧)获得了“天安数码城成长型企业TOP10”的殊荣。该公司董事长邱为民在获奖感言中说,正是因为园区开放的环境和高度灵活的制度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
一位熟知天安数码城发展史的人士说:“这里既是一个为淘梦者实现创业梦的神奇疆域,亦是为科技企业从微小走向强大的试验场,这个市场的形成,经过了市场化反复的锤炼和无情地打磨。”上世纪90年代,多少人身无分文,就带着一项技术来到园区,多年后就成了行业里的冠军,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里有大学教授、机关干部、技术骨干、大学毕业生……研祥工控、凯立德、诺亚舟教育等如今响当当的企业都是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有输得精光的创业者。在这里,资金,团队,办公空间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怕没有梦想和胆量。
直到今天,天安数码城已发展成为中国楼宇经济的发祥地和上市企业的摇篮。也是深圳市唯一的一座民营企业创办的国家级科技园。
梳理天安数码城的产业集群脉络,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手机通讯、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等产业。刚开始,这些产业还是小规模的聚集,随着万利达、宇龙通信、新宇龙等公司的兴起,天安数码城园区逐渐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高素质人才和国际资本的高度聚集。在这样的园区里,深圳民营中小企业者的创业梦迅速实现。
借力深圳对接国际前沿资讯和资本市场的优势,天安数码城园区内的产业链不断细化,风投资本等金融平台在园区内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电子信息、互联网、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完整的产业链。据统计,园区内聚集了1600多家创新型企业,17家银行、4家风投机构,63家各色风味的餐厅,100多家生产性服务配套机构。
未来,天安数码城将从两方面继续进化:一是持续创新园区功能性规划的硬件环境;二是为园区企业成长打造的软件配套环境。致力成为最具创造力成长型企业的最佳合作伙伴,充当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价值提升的重要引擎,这或许就是天安数码城运用市场机制探路新型城镇化的精妙之道。
观察
顺“市”而为
混合用地产生混合经济
早期的“国字号”科技园,最显着的特点是:政府投入力度大、监管严,不仅有良好的政策优惠,还兴建基础设施投入,高投入对应着“严监管”—土地的使用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划。国字号园区另一特点就是,对于园区企业的“地方保护”色彩较为浓厚。
随着市场对于产业园区的作用不断增强,太多的规划作用于产业园,一些弊端已经逐渐显现—企业缺乏活力,园区对于企业的孵化、促进功效减弱。相比之下,市场化机制运作下的民营园区以其完整功能配套和灵活的产权优势,通过市场的检验,抢先一步赢得市场的青睐。
尤其值得关注的思路是,混合用地产生的混合经济。
民营科技园顺应市场趋势和市场规律进行园区职能规划,千方百计完善金融、生活和商业配套,在规划上彰显人性化,如上班到居住地步行不超过10分钟。这些细节化设计,极大强化了园区企业的根植性,进而也优化了产业园的激情与活力。
在当前的产业园开发热潮下,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经验积累。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