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鄂州市华容镇周汤村,随着挖掘机轰鸣,一座28岁高龄的黏土砖瓦窑“寿终正寝”。
此前,在该镇何庄村,一座更为年长的黏土砖瓦窑已被拆除。
按照镇政府的时间表,5月31日前,全镇其余15座黏土砖瓦窑都得陆续从田野上消失。“这是一次革命!”尽管出台了强制性目标,但是,镇长袁立志还是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这事太难了”。
延续15年的告别
“1998年,镇里就部署拆除黏土砖瓦窑,但15年没推动。”袁立志说。
人们将传统实心黏土砖称为“秦砖汉瓦”。烧制“秦砖汉瓦”,严重破坏耕地。据测算,一座黏土砖瓦窑,每生产60万块砖,就要挖毁1亩土地。
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就陆续出台政策,明令“禁实”,要求以bob电竞体育博彩_博鱼体育-手机版官网取代“秦砖汉瓦”。
拆除黏土砖瓦窑,势在必行!
按照国家政策以及鄂州市相关规定,1998年、2004年、2008年,华容镇先后三次展开集中拆窑行动,但收效甚微。全镇12个村的17座砖瓦窑,依然炉火熊熊,浓烟冲天。“这次,我们成立专班,出台政策,还与12个村签目标责任书。”袁立志介绍,吸取前几次拆窑的教训,镇里拿出奖励办法,对在4月30日前拆除砖瓦窑的村,除区里按每门5000元标准奖励外,镇政府另奖3万元,并支付部分拆除费用;对5月31日前拆除砖瓦窑的村,也给予相应奖励。
尽管叫着难,但袁立志表示:“区里将拆窑工作纳入2013年度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
眼前与长远利益的纠结
淘汰黏土砖瓦窑,为何阻力大?“每一座窑,都涉及较大利益群体。”袁立志说:“为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许多人一下转不过弯来。”
取土烧砖,工艺成熟简单,价格低廉,效益可观。何庄村党支部书记姜红兵介绍,1981年、1984年,村里先后建起两座砖瓦窑,每座窑吸纳剩余劳动力130多人,每年生产红砖180万块左右,为村里创收20多万元。“这次政府统一拆窑,我们带头拆了一座,直接损失就是40多万元,多少还是有些心疼。”姜红兵说。“现在红砖还有销路吗?”“在城里不太好销,可在农村一直供不应求。”姜红兵说。“应该说,砖瓦窑为华容经济作出了贡献,许多老板都是靠窑起家的。”周汤村党支部书记胡新文客观地说:“不过,对耕地破坏也是太大了。我们村,就一座窑,到处挖的是坑,越挖越多。”
在村党支部副书记汤汉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村窑场看到,昔日的砖瓦窑已经变成一堆砖土。指着周围洼地,汤汉雄说:“那是窑场取土的地方,原来是耕地,有40多亩,现在复垦,还得两年才能变成熟地。”
周汤村砖瓦窑成为典型样本。镇里组织相关村干部来这里参观,现场宣传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讲解拆除砖瓦窑的意义。“现在,拆窑行动已经破冰!”袁立志说。
产业转型的考题
拆除砖瓦窑后,如何实现产业转型,让腾出的土地取得更好效益?这是一道严峻考题。“搞不好,又会死灰复燃。”有人担心。“关键要分好政策蛋糕,搞好复垦还耕。”袁立志介绍,根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他们规定,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间,且已被区政府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砖瓦窑,拆除之后,必须在9月30日前复垦还耕。镇里按照每亩8000元标准,给予复垦补偿。
尽管还在为拆窑喊疼,但在外创业成功后回村担任支部书记的姜红兵,却已经在谋划如何让腾出的450亩土地生金:“我们村主产水稻、棉花,腾出的地是黄土,不适宜种这些。”摸摸头,姜红兵说:“我考虑过,准备用腾出的地种菜薹,每亩收入9000元,问题不大。”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