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面对如何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这道难题,地方政府再次祭出了“投资”这一杀手锏。近期,不少地方纷纷推出了大规模投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月以来十余省份已公布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超过20万亿元。值得警惕的是,地方投资热尽管能对拉动GDP增长产生短期影响,但却给未来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隐患1 地方债风险“走钢丝”
在刚刚过去的短短三个月,各地政府争相展示出自己大规模的投资蓝图:四川4.3万亿元、贵州1.7万亿元、浙江未来五年投资超10万亿元、广西1.5万亿元、江西6694亿元、广东7869亿元、云南3770.55亿元……
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20万亿元,远远超2008年中央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过度投资已成为当前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尽管从短期看,能对拉动GDP增长产生一些影响,但从中长期来说,会埋下很大隐患。尤其要警惕新一轮投资热带来的地方债务风险。”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实际上,近几年地方债风险早已被业界视为“走钢丝”的状态。近日国际两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地方债务风险是其中主要原因。4月9日,惠誉将中国的长期本币信用评级从AA-降至A+,理由是担心政府债务膨胀及影子银行扩张损害金融稳定。随后的4月16日,穆迪也宣布将中国主权债务展望评级从正面下调为稳定,称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可能影响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质量,妨碍经济向更平衡和更稳定的增长方式转变。
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机构、标准来统计地方债务,因此地方债务规模到底多大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国家审计署2011年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债务达到10.7万亿元。而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今年“两会”上则称,考虑到部分地方债存在一定浮动性,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18万亿元。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近日甚至表示,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曹建海表示,不少地方政府通过企业或者其他平台融资,很难进行统计,实际的地方债规模可能远超过10万亿元。“目前金融体系多元化,地方融资渠道增多,加上一些地方对当地金融机构影响较大,造成地方债很难控制,而且越来越难解决。”曹建海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前地方每年也会出台一些投资计划,但如此大的规模仍然少见。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今年各地投资规模远超往年。“一方面,今年是政府换届,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各地官员都希望弄出一些动静,因此推出的投资计划更加密集、规模更大;另一方面,尽管惟GDP的政绩观和考核体系备受诟病,却始终未有调整,这让各地仍然青睐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追逐GDP的高增长。”
对于各地大规模投资对地方债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坦言,虽然这20万亿元并不全是政府直接投资,而是包括政府拉动的民间资本,但是考虑到政府可能通过融资平台、信托公司变相举债投资,还是会进一步加剧地方债风险,但会不会达到失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专家建言:“不断地用更高的投资规模来刺激放缓的经济,最后很可能导致重蹈其他国家泡沫危机的覆辙。”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指出,为避免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出受到不可预见的巨大冲击,应切断“投资扩张-债务扩张”的高风险链条,中国必须实现“投资软着陆”,而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中长期的供给管理和建立缓冲机制上。
在各地纷纷推出投资计划的情况下,如何防控地方债风险?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壅君认为,要解决各地纷纷推出投资计划的情况,需要建立相关问责制。目前对地方债务偿还没有问责,官员不对地方债务负责,导致每届领导都热衷于靠借债投资拉动经济。还应建立决策问责制,现在政府推出项目没有明确的问责,即使项目将来失败也无需承担责任,这就造成盲目上马各种项目。此外,管理问责,很多项目不错,但由于管理不好造成项目最后夭折或亏损,这样也应该问责。“如果建立了这三个方面的问责,可以很大一方面解决各地推动大规模投资计划加剧债务风险的情况。”
隐患2 加重行业产能过剩之痛
除了增加地方债风险外,大批量的投资项目上马还将加剧目前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少人直到现在仍在反思:2008年末,国家为提振经济推出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在为中国经济带来“保8”成功的同时,也为近几年多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
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学家徐逢贤就表示,经过此前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导致我国不少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尤其是钢材、水泥等行业,现在各地推出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将会带动水泥、钢铁消费增长,不利于这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由于这些需求主要是政府刺激的,等到政策退出后,这些行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以钢铁为例,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为7.17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比例为46.3%。但当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回落11.9个百分点,机械、汽车、家电行业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增幅也有较大回落。受下游消费需求持续疲软拖累, 2012年粗钢产能利用率仅有72%。
此外,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除台湾地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37条,水泥产能达29亿吨,总产能利用率不足75%。2012年8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3%,实现利润同比下降98.2%。
“产能过剩就应该通过市场进行优胜劣汰,让竞争力强的企业活下来,而这些大投资之下,一些产能过剩行业需求又被带动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认为,这导致本来应该淘汰的产能又得以存活,尤其一些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也有了喘息的机会,这不是市场自身的需求,而是与市场优胜劣汰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目前国内不仅是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光伏、风电等一些新兴行业也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据统计,2011年我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3000万千瓦以上,而同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700万千瓦,较2010年下降6.85%;2012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400万千瓦。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超过实际需求量的一倍。
与风电一样,光伏企业也在大跃进式的发展之后开始经历产能过剩之痛。“2011年国内光伏企业数量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 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光伏行业。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仍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说。
专家建言:陈及指出,经济放缓时世界各国都在调结构,利用这样一个缓冲期,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福利,虽然速度不同以往,但是环境、内在质量、经济结构都将得到优化,使得经济社会取得长期的利益。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推出这么多的投资计划,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且为新一轮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这一轮地方投资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受推崇。“由于各地制订投资计划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全局发展,很可能会出现某个行业集中上马项目的情况,而导致产能过剩。”徐逢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