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突破:
保障房推动住宅产业化
成本高昂,产业链不成熟,不足以成为进程缓慢的最终理由,如何突破阻力?职能部门也在为住宅产业化寻找新的突破口。
今年4月27日,在2013中国(潍坊)房地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给出了答案:政府示范,开发商、建筑商、设计院等建筑产业链积极参与,是破解建筑转型的重要途径。
会上所提出的重要途径,聚焦点在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建设。
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推广,最重要的是存在大量的产品需求。保障房一方面具备这个条件,另一方面,保障房有政府主导和投资支持,易率先融入产业化的理念和内容。
从目前各地在住宅产业化的试点项目来看,也验正了这个现象,北京、深圳、上海、江苏的一些城市正在以保障房为载体,以建筑工业化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以江苏为例,该省是全国推行住宅产业化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99年,江苏省就开始了住宅产业化方面的探索,随后还成立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宅与房地产业促进中心,以推动全省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004年开始江苏省优秀住宅示范工程500多个项目,成品房有四十几个,重点便是在保障房工程。
徐盛发表示,其实很早之前,我国就已经尝试在保障房建设上寻求产业化的突破口。“我省提高了成品住房在市场供应结构中的比重,到2015年,苏南城市中心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其他地区达40%以上。这为推动住宅产业化提供了最好契机。”
未来前景:
住宅产业化是房企的核心竞争力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住宅产业化存有不少差距。我国住宅建设基本上仍是粗放型,传统陈旧的技术仍在被大量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及技术革新往往被建设中的短期行为而排除在外。住宅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住宅部品尚未形成配套系列,据统计我国部品、材料以及配套产品品种不足2000种,而日本有10000多种。
但我国一直在不停地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2002年以来各地建立了33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徐盛发表示,目前,一些局部区域,已经能够实现产业化,如阳台的建造,就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现在的建筑都是人工建立起来,这就会因为工人素质等因素产生各种房屋质量问题,房屋品质难以得到控制。
产业化的直观表现就是工厂化与标准化,每堵墙,每个装修细部都可以是一条生厂线制作出来的,意味着节能环保,省时省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多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
尹中立表示,如今产业化的概念已经铺开,但是短时间内还难以达成这样的预期。尹中立分析,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就是机械化代替人工,只有人工成本高于机械化水平的时候,产业化的真正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虽然当前的人工成本较高,但是比起产业化的成本,还是相对较低。
南京林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孟祥远表示,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地价越来越高,利润持续走低,最终房地产的走向是集约化发展,这就会导致小企业退出,大企业和品牌房企版图提升,形成更好的服务。
产业化意味着规模化,集约化,不但有助于房屋质量和品质,也逐渐形成大浪淘沙的态势,这对未来房地产发展是很有利的。“住宅产业化是未来房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最终的必然趋势。”孟祥远如是说。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