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
火电发展缓慢、环保意识稀缺时,粉煤灰大多被一倒了之
将煤粉喷入发电锅炉,产出的除了电,还有粉煤灰。一吨煤进去,衍生约0.3吨粉煤灰。业内人士称,早期更简单的推导方法是,直接把装机容量的千瓦换成吨/年即可,如100万千瓦的机组,年产粉煤灰100万吨,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按8折算,即100万千瓦的机组,年产粉煤灰约80万吨。
火电发展缓慢、环保意识稀缺时,粉煤灰以废物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大多被一倒了之。
中国的第一座火电厂,1882年由英国人在上海创立,装机容量为12千瓦,比世界上第一座火电厂---巴黎北火车站电厂晚7年。此后,英、法、德、俄、日等国在香港、天津、青岛、大连、旅顺等地陆续设立发电所。而属于中国人的第一座火电厂,1890年由华侨黄秉常在广州设立。
战火纷飞中,中国火电缓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火电装机容量168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9成。
百废待兴,电力先行,资料显示,“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4个是电力项目。相对于水电,火电投资少、见效快、工期短,24个项目,23个是火电。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大量引进发电设备,装机总容量不断创造历史,1987年突破1亿千瓦,1995年突破2亿千瓦,2000年突破3亿千瓦……2009年年底,8.74亿千瓦。这其中,7成多是火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火电厂粉煤灰基本被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和大气,如山西霍州电厂,直排汾河,南京、上海电厂,直排长江乃至东海,北京石景山电厂,直排永定河……
北京石景山厂研究人员1976年所发的一篇文章,描述了粉煤灰污染场景:解放前,烟尘、煤粉到处飞扬,电厂旁的广宁村一片乌烟瘴气;解放后,虽然加了除尘器,污染仍很严重,1959年到1960年,广宁村每年每平方公里灰尘沉降量为1940吨。
中国人试图把粉煤灰变废为宝的努力起步不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把粉煤灰掺入水泥和混凝土,或者制成陶粒,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基本是水力除灰,火电厂只能供应未经筛选分级的湿灰,粉煤灰的循环利用未成气候。
中国第一部粉煤灰国家标准的出台,说来有些尴尬。毕生从事粉煤灰研究的北京市粉煤灰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思恭记得,70年代中期,日本公司承建香港地铁,计划向石景山电厂购买粉煤灰,在交涉中,要求出示中国的粉煤灰国家标准。
“标准?没有!这下急了。”王思恭说,当时中国外汇奇缺,为保住这笔买卖,国家标准局、电力部等赶紧坐在一起制定“粉煤灰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中国第一部粉煤灰国家标准于1979年出台,王是主要起草人,“32开大小,连封面带封底,一共3张纸,只有细度和烧失量两项指标。而日本的粉煤灰国家标准,60年代已经制定。”
7年后,王思恭赴日进修时,被《朝日新闻》的一则报道刺痛,“上面说,中国污染严重,与40年代的日本类似,不知道粉煤灰是怎么处理的。旁边配有照片,背景是一家中国电厂冒着黑烟的大烟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