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北京时间11月15日发布了该组织对中国金融部门的首次正式评估报告--“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报告。报告结果显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强健,但却面临着不断累积的风险。
这份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金融部门已经在更加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同时也加强了监管,但仍然面临一些主要的短期风险--信贷快速扩张导致的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敞口导致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增加、房地产价格下滑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此,IMF呼吁中国进一步改革以支持金融稳定并鼓励强劲而平衡的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体系面临多重短期风险
FSAP由两大部分组成:由IMF负责的“金融稳定评估”,以及由世界银行负责在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的“金融发展评估”。
IMF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不断累积的风险。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机构、跨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日益加大。除此之外,非正式的信贷市场、集团结构和表外活动也与日俱增。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增长模式、相对僵硬的宏观政策框架,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信贷配置上扮演的角色,都导致或有负债的不断累积。
根据FSAP报告显示,中国的金融部门目前面临的一些短期风险包括信贷快速扩张导致的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敞口导致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增加、房地产价格下滑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中国的银行业和金融部门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当局应该解决的脆弱性。”此次FSAP项目IMF团队的负责人、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门副主任Jonathan Fiechter表示,“尽管目前的结构有助于高储蓄率和高流动性水平,但也导致了资本配置不当和泡沫形成的风险,尤其在房地产市场。这种扭曲的成本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上升。因此,这种扭曲越早纠正越好。”
呼吁中国采取政策 缓解房价下调负面影响
根据FSAP报告,整个中国银行业持有的房地产贷款敞口较为温和,但是间接敞口却高得多。如果房价回调又伴随经济增长冲击的话,对银行业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将会很严重。因此,IMF建议中国仍然需要持续监测、进行压力测试并采取一系列全面政策来缓解房价下滑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
报告称,中国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加上银行对房地产的大量贷款,加大了房地产价格回调对中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然而,持续的紧缩措施已经放缓了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增速以及相应的价格涨幅。
IMF指出,推动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的一些基本面因素包括收入快速增长、存款回报低、流动性充裕、缺乏替代性投资工具、房屋所有权成本低,以及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
报告称,房地产相关贷款占中国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约20%,相比香港特别行政区或者美国而言较低。然而,间接敞口却更高。中国的贷款条款很大程度上依赖抵押品。在五大行中,有30%~45%的贷款是由抵押品担保支持的,而这些抵押品主要就是房地产。因此,房地产价格回调将降低抵押品价值,因而在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下削弱贷款收回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