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CBD核心区地下300万方土“搬出”成为北京建筑史上城市中心区最大基础土方施工,工人们正在清理建筑垃圾。
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吐出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人们不得不思考在避免这些垃圾污染环境的同时,让这些资源尽快循环利用起来。
目前,业界在期待国家出台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一些企业也跃跃欲试。然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春天是否就要来到,仍未可知。其中,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对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欧盟国家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平均超过70%,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与通常“资源化率不足5%”的说法不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材实验室主任陈家珑教授给出的数据是,我国实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且目前主要的处置方式是填埋与堆放。
即,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在我国几乎仍是传说。
等政策
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我国已有学者关注建筑废弃物的利用问题,更有“一厢情愿”的创业人和资本仓促进入,希冀化废为宝、就地生财,未料岁月蹉跎,始终没有得到“环保建材”市场及政策的积极回应。
接受系里的建议,陈家珑从1993年就开始进行建筑垃圾处理的研究与试验。
同时,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力量的支撑下,北京首家建筑垃圾处理厂北京元泰达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元泰达)成立。
1994年,陈家珑找厂家利用建筑垃圾生产了一些制品,打算用于北京亦庄一座厂房的墙体建设。后来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用建筑垃圾建一栋小楼”的计划被迫搁浅。
2007年,陈家珑提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北京市科委希望“研究成果不只是放在实验室里,更能够进行产业化推广”。
此前,陈家珑已与元泰达董事长吴建民有过接触。“产业化必须有生产企业。”陈家珑回忆说。
从2002年开始,吴建民就在做各种准备,筹资、解决厂房设备、筛选技术,直到2007年据称为全国最大企业的建筑垃圾生产线在元泰达建成,吴建民对环保建材市场一直保持信心。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元泰达,是吴建民在建材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的结晶。上世纪80年代初,吴建民靠做沙石生意起家,如今他自诩元泰达为建筑垃圾再生行业的龙头企业。
几年前,在回答媒体“如何看待环保建材市场”的提问时,吴建民称“已听到春天来临的脚步声”。现在,他的憧憬之情已淡了许多。
“目前就是等政策,没政策说什么也没有用。”吴建民答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