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要工业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质量全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检测能力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主导产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产值比重达到50%。
原材料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水平全面达到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重点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装备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本世纪初的平均水平,售后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农机、汽车、船舶和民用飞机的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航天、发电和动车组的尖端产品质量达到或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新兴消费品与重点耐用消费品的质量、技术、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显着改善。高端高档纺织和服装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消费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与保障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3.食品、药品等民生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民生产品全面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售后服务质量更有保障,国内消费需求实现大幅增长。食品、药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加规范,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率均达到95%以上,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了“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和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三个方面的任务。
1.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通过健全质量发展政策与规章制度,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的地位,改善政策环境。通过严格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推动工业标准贯彻实施,促进良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改善市场环境。通过促进地方政府履行质量发展责任改善质量工作的环境。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通过规范企业自我声明,促进企业承诺和履行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通过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实施,推动各级供应商同步贯彻实施相关管理体系标准及其配套标准,全面提升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质量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员培养与使用,提高企业履行质量责任的能力。
促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围绕钢铁、有色、石化、建材、轻工、纺织、汽车、船舶、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等行业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备案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达标率大幅提升,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展关键基础产品质量攻关。开展关键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零部件的工艺技术攻关,提升关键原材料的内在质量、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和性能稳定性,提高基础元器件的性能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少有害物质含量,改善基础零部件的内在质量和性能稳定性。支持关键基础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依靠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提升关键工艺装备和产品检测系统的技术水平。重点解决特殊钢、不锈钢、新型复合材料、超硬材料以及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关键材料的质量一致性差、性能稳定性低等问题,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推动重大装备可靠性提升。加强重大装备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支持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汽车等装备制造行业,以提升可靠性水平为中心,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技术攻关,突破制约重大装备可靠性提升的关键材料、工艺与制造技术,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工程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