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不仅暴露出了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的不完善,更让人们看到了城市脆弱的排水系统。
在凤凰网7月22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1%的人认为北京基础设施落后、排水不畅是导致7月21日北京内涝的最主要原因。
其中,下凹式立交桥的排水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据统计,此次暴雨至少造成北京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其中绝大部分是下凹式立交桥下的低洼区,尤以广渠门铁路桥为最,这里的积水深达4米。
北京下凹式立交桥的积水问题,早在2004年7月10日那一次暴雨中就暴露出来。去年6月那次10年一遇的暴雨中,这个问题第N次被提及。
虽然如此,却还是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北京之痛——下凹式立交桥
提起广渠门铁路桥,常年在附近拉活的“的哥”王冲摇了摇头,在他的印象里,只要是雨稍微大点,很快桥下就会有积水。“我们在下雨天都会绕着走。”王冲说。
广渠门铁路桥横跨两广路,桥下是大大的深V形坡道,王冲指出,桥下最深的地方要比正常路面低5米左右,是这附近地势最低的地方。
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政法系主任张柱庭介绍,广渠门铁路桥下的低洼地势主要是为了保证铁路桥下的净高,因此才向下深挖。而这种低地势必然会导致四面八方的水都向此处汇聚,造成大面积积水。
“现在的下凹式立交桥大多如此,这反映出当初建造这些桥时没有‘防涝’的规划思想。”张柱庭说。
记者通过观察发现,在桥下的一侧主路和辅路上共有20多个井盖和雨箅子,用来收集积水。
“这个数量不算多。”北京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院给排水工程师刘然告诉记者,更大的问题则在于水泵站能力的欠缺,这也几乎是北京所有下凹式立交桥的通病。
刘然解释称,下凹式立交桥因地势低洼,排水系统也相对复杂。主要通过桥下的雨箅子、井盖等流入地下,再经由雨水支管、排水干管流入泵站前池。由于地势较低,因此需要借助水泵,把雨水抽入出水管,再排入附近河道。
在广渠门铁路桥南端100米左右,就是夕照寺泵站。据了解,该抽水泵站的设计标准仅为两年一遇。“这种标准面对7月21日的暴雨显然无法发挥作用。”刘然说,目前大多数立交桥泵站的设计标准都是两年一遇,莲花桥、安华桥等已经被改造过的泵站,也不过提高到了3年一遇。
“河道是是排水系统的最终去处。”刘然强调,河道的泄洪能力也至关重要。
广渠门桥旁边就是南护城河,这本来可以方便桥下的积水快速流入南护城河,但7月21日当天因为大雨,南护城河水位满溢,据在场市民回忆,已经没过栏杆,流进了边上的绿化带里。这使得积水不但无法及时排入,反而导致护城河水的倒灌,使桥下积水更深。
刘然指出,现在北京市区许多河流都在上游建闸,像南护城河上就有龙潭闸,常年保持较高水位,暴雨来临时,放水不及时,河道蓄水面就会超过排水管道高度,形成倒灌。
刘然认为,改进下凹式立交桥排水能力,主要应从提高水泵站能力和河道清淤、提高泄洪能力入手。“但比较困难。”
升级现有立交桥泵站不仅需要大泵,相应的集水池、出水池、水泵间都要相应扩大。“但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留出安装泵站的空间越来越小。要改造升级的话,空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刘然说。
今年2月,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中提出,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将修建89个地下蓄水池,重点解决下凹式立交桥排水问题。但刘然坦言,从目前来看,尚未有明确进展。“当前有效的方法还是规划计算各泵站可用空间,尽量升级泵站标准。”
记者从北京排水集团了解到,目前他们正在根据新的排水标准对北京下凹式立交桥的泵站进行改造,目标是在2015年前,让这78座下凹式立交桥泵站能够应对5年一遇的雨情,相当于雨量60毫米左右。此外,将采用建设蓄水池、客水分流系统等,使得桥区整体的防汛能力达到10年一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