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良心工程”建设
下凹式立交桥的排水只是北京排水问题的一个代表,其实,北京的整套排水系统都在欠账。在7月21日暴雨后,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等人都曾多次表示,这次暴雨暴露出城市基础排水设施比较薄弱。
早在2004年7月10日,一场暴雨就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广泛议论和批评。每逢暴雨袭城,人们都喜欢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来加以鞭挞。但回望每次暴雨过后的现状,只是让人们一次次的寒心。
刘然介绍,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两大类。其中,雨水排水系统由小区排水管线、道路排水支干线系统、排水河道支干流系统组成。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表示,目前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仅在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
刘然指出,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相比这些城市,北京的标准是比较低的。”
刘然分析认为,标准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北京多年来一直担心的问题是旱,而非涝,因此在当初设计规划上的出发点就不一样;第二是提高排水标准,就要加粗管道,会相应增加财政投入,现在许多排水系统是在沿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当时的设计建造多受到财政制约;第三,北京在多年来的发展建设中,一直比较偏重于看得见的建设,而对于地下排水系统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5月,北京市规划委公布了《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此次大幅提高了雨水管渠的设计标准,要求设计级别最低也必须是3年一遇,重要地区、重要道路为5年一遇,特别重要地区、特别重要道路为10年一遇。
刘然表示,这种标准从当前北京实际情况来说是够用了,“你也不能去无限增加管道的宽度和提高设计标准,那样不切实际,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现在新建的道路项目已经在严格按照新标准来执行。”但刘然指出,这其中还是存在不小的问题。他介绍,北京的地下排水管道错综复杂,有一些需要交汇的地方。“比如A街收集的雨水最后会排到B街的雨水管道,A街是新建道路,用了新标准;而B街是老道路,还是老标准。因此上游的管道虽然做大了,但下游的管道依然很小,还是无法更好地解决排水难的问题。”
因此,改造原有排水管网系统也是重中之重。但这些多是因当初规划不足等遗留的历史问题,要将这些“欠账”全部填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很多地下空间被电力、电信、地铁等占用,因此难于满足原有供排水系统的升级。此外,许多老旧城区管网上都盖了建筑,也无法彻底拆除重修,只能一步一步的治理和完善。”刘然说。
除了现有排水管道标准过低的问题,刘然指出,北京排水系统还存在普遍老化、日常维护不利等问题。目前的一些管线、泵站的电气设备、元器件普遍老化、破损,排水管道有的因未及时清理而出现故障。
刘然认为,这也与北京的下水道分属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管理,责权不分,缺乏统一协调有关。“这就需要明确各方责任,统一力量,共同改建北京的排水管网。”
每次暴雨过后,北京似乎都在反思,也都在提出整改排水基础设施,但现今看来,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有市民对北京市水利建设基金的使用提出了质疑。
“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投资约1000亿元,规划和建设水利项目。张柱庭认为,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开财务使用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建设成果,接受监督和检验。“用切实有效的实际成果来打消质疑是最好的办法。”
7月29日上午,记者在莲花桥附近,看到北京排水集团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桥区的100多个排水井加强施工,用直径500毫米的下水管替换原有200毫米的管道,据了解,这是莲花桥排水改造工程的一部分。
改造已经开始了,但刘然希望,这些工程不要是面子工程,也不应是政府为了应对舆论的权宜之计,而应是政府部门真正重视起了“良心工程”的发展。“希望这次暴雨真的‘打醒’了北京,加快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制度,不要再出现血淋淋的教训。”刘然说。
在经历了几场“虚惊一场”的暴雨预警后,7月30日傍晚开始,降雨再次侵袭北京,北京市气象台也于当天傍晚7点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提醒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提醒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堵塞,确保安全。
新一轮降雨来袭,北京,准备好了吗?中国的城市,准备好了吗?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