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3.7万人
今年上半年,四川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的多层次、多类型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3.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7.2%。农民工就业继续保持稳定,上半年转移输出人数达2207.83万人,同比增长4.79%,省内增幅大于省外增幅。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2071.44元,同比增长23%。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加大,上半年人社系统牵头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40.19万人。
省内各地不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加快形成。成都市推进试验区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省级试点项目达到5项。继续扩大公益性幼儿园覆盖面,新增公益性幼儿园45所,且均达到三级园以上等级;达州市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行领办支持型模式,由示范学校领办一般学校,城区名校领办区县薄弱学校,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全省所有政府办和72.34%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达97.39%。38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取消“以药补医”改革试点,10个市开展管办分开试点。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有序推进,累计派驻医务人员3060人次,诊治病人91万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5万人次。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截至上半年,全省已有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20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596个,村文化室5万个,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成都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攀枝花“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泸县“农民演艺网”等三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获得国家验收。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保障
上半年,四川加快推进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实施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试点,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等8个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基本保障范围。在全省10个县(市、区)2500个村开展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实现“小改革、大机制,小资金、大舞台”。
各地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成都市2013年为每个村(涉农社区)安排不低于40万元的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南充市探索实施了聚居点物业管理试点。
积极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各地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着力构建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议事会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并努力发挥其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内江市已成立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411个,村民小组议事会4356个,选举产生村(组)议事会成员32728名、监督委员会成员1755名。
社会保障:3.2万套房源用于农民工住房
上半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47.8万、2433.0万、578.5万、676.0万、661.9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84.0万人。
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成都、乐山、巴中、甘孜等市(州)已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归口当地人社部门统一管理。有序推进德阳、广元等7个市(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不断提升医疗保险待遇,全省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19.3万元和11.3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也调整到10万元以上。
加快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上半年,全省318个项目、7.16万套(间)公共租赁住房中已确定3.2万套(间)房源用于农民工住房保障,占可供房源总量的44.7%。 (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